如同春雨之后春筍大量涌現一樣,近年來,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我國互聯(lián)網的網民規(guī)模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大趨勢。
截至2008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已達到2.53億人,較之2006年翻了一番多,躍居世界第一位。盡管我國互聯(lián)網的普及率只有19.1%,低于全球21.1%的平均水平,與發(fā)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比如,韓國、日本的互聯(lián)網普及率分別為71.2%和68.4%),但明顯地處于發(fā)展的上升階段,潛力很大。
互聯(lián)網給網民提供了及時獲取信息、平等交流溝通的權利和便利,這是其他媒體難以完全做到的。因此,就一定意義而言,互聯(lián)網的大發(fā)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國人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為其及時、多方位地獲取信息并平等地交流溝通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和平臺。調查顯示,在網絡、電視和報紙三大媒體中,網民對獲取信息主要途徑的選擇比例分別為:網絡82.6%、電視64.5%、報紙57.9%,互聯(lián)網較之電視和報紙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由于互聯(lián)網的覆蓋面日益擴大,所以,它正在迅速成為公眾表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臺,開辟了民意訴求的新渠道,網絡民意對現實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擴大。近兩年發(fā)生的“周老虎事件”“最牛釘子戶事件”“林嘉祥事件”“重慶出租車罷運事件”等等,都在網絡民意的強勁推動下引起有關部門關注,最終得到了比較妥善的解決,彰顯了網絡時代民意表達方式的巨大變革。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們有理由相信,基于網絡的廣泛、迅速、聚合等特點和優(yōu)勢,網絡民意正在迅速成為促進黨和政府提高執(zhí)政能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強勁力量。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就顯示,67.1%的公眾認為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官方了解民生、體察民意的重要途徑”,71.9%的公眾認為網絡表達將成為中國式民主建設的新通道。也正如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人民網并與網友交流時所說:“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因此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互聯(lián)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今年全國“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通過中國政府網、新華網在線訪談,“用心談話”“把真實情況告訴大家,傾聽群眾真實的聲音”,再次模范地體現了“注重傾聽網絡民意”的要求和承諾。
萬事開頭難,啟動需著力。通過網絡聽取民意畢竟是一種新方式、新渠道,許多地方的黨政領導和職能部門對此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做得還不夠好。去年年底,人民網搞過一項網絡調查:您知道您所在地區(qū)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嗎?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者中,73.5%的人選擇了“不知道”,22.3%的人選擇了“沒有查詢過”,只有4.3%的人選擇了“知道”。這個情況應該引起相關領導和部門的警覺并盡力予以改進。事實證明,只要相關領導和部門注重聽取網絡民意,網民必定會予以積極響應的。去年,張寶順書記通過人民日報駐山西記者站對人民網網民留言給予回復,就激發(fā)了網民建言獻策的極大熱情。新華社最近又報導“山西處理網上民意形成機制,省委派專人上網盯留言”。既然省委已經作出了注重聽取網絡民意的表率,那么,全省各級各部門的領導同志無疑應該在這方面積極付諸行動,并將長效機制盡快建立起來。
當然,任何新事物都有某種局限性。比如,調查結果表明,35歲以下的網民占我國網民總數的82.3%,41歲以上的網民只占10.32%;網民數居全國前茅的5個省市均在東部地區(qū),擁有全國37.8%的網民,東部地區(qū)的網絡域名數和網站數更是分別占到全國總量的78.5%和79.9%。這意味著,網絡民意主要來自發(fā)達地區(qū)和城市里的年輕人,欠發(fā)達地區(qū)特別是農村中老年人的民意在網絡上則反映得很不充分,甚至基本上不可能反映。此外,由于在網絡上“虛擬世界”里表達意見的匿名性和難以追究責任性,所以,有些意見難免帶有表達者特定處境所反映的局限性、片面性和情緒性、偏激性。對于這個情況,相關領導和部門在聽取網絡民意時也要予以鑒別和剔除,不能讓其誤導。
概而言之,對于網絡民意,既要高度重視、認真聽取,又要理性分析、科學對待,注重從網絡上選擇、搜集和聽取那些理性、建設性的聲音,并要同以其他方式了解的民意和民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量,這才是相關領導和部門應有的科學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