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上海一名普通的IT技術人員,偶然撿到了兩省官員公款出游的詳細資料并在網上曝光,后續(xù)“影響很大”:兩名官員丟官,多人受處分……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我不能讓一輩子交的個稅被考察團糟蹋了!”
不錯,他就是江西新余和浙江溫州出國考察團的網絡曝光和現(xiàn)實舉報者,一個在網絡上被視為英雄,我們卻尚不知道并且可能永遠不知道其姓名身份的網友“魑魅魍魎2009”。
不過,我此時關心的并不是他的舉報導致了多少官員受到處理,也不是出國考察中究竟還有多少秘密等待揭開,而是“魑魅魍魎2009”在選擇曝光和舉報時所采取的重重保密措施。
不妨來看一下媒體的描述。隱瞞自己身份,包括“即將成為妻子的女朋友”的身份;臨時注冊ID,“通過國內的跳板機再使用國外的代理發(fā)帖”;給兩省紀委郵寄材料時,“特地穿上帶有帽子的羽絨服,并且圍上條圍巾”;與《中國青年報》聯(lián)系時,“專門新辦了一個手機號碼”——如此種種,用如履薄冰、如臨大敵來形容大概決不為過。
舉報是公民的自由,也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從一定意義上來看,甚至也可以說是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甚至,“魑魅魍魎2009”的行為根本算不上舉報,因為不管是網絡發(fā)帖還是聯(lián)系紀委,他所提供的材料中都沒有任何自己的調查,沒有屬于他個人層面的主觀判斷,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把一份撿到的材料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而已。
然而他所做的繁雜的保密措施并不多余。在“彭水詩案”又出了好幾個“地方版”,在山東某地上訪者被直接送入精神病院等等的現(xiàn)實背景下,舉報者如臨大敵式的重重自我保護,雖然刺眼卻又分明十分無奈。遏制公款出游,有論者大聲呼吁不能僅靠網友報料,但“魑魅魍魎2009們”則要現(xiàn)實許多:我們情愿報料,我們只希望不給自己添麻煩就夠了。
網絡上是萬民歡呼的英雄,現(xiàn)實中卻刻意打扮成真正的“魑魅魍魎”——這是怎樣的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