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陳實”通過貴港市網絡問政平臺反映“平南縣七新村是貴港市的十年扶貧村”,質問有關部門為什么“十年扶貧村村道六十年不變?”
平南縣政府被問政后,馬上派人核實此事,并通過網絡發(fā)言人說由于“該項目已獲得過上級交通部門項目補助資金,近期內無法再申報上級補助資金”,并作出承諾:“但剩余的約2.3公里的修建問題,平南縣本著為民辦實事的原則,采取措施盡快完成該道路的建設。”
這是貴港市網絡問政平臺開通以來,我市各級各部門自覺接受網民監(jiān)督,轉變作風密切干群關系的一個縮影。
市網絡問政平臺自去年11月開通運行以來,至今年3月8日,全市納入問政范圍的各級各單位已經達到443個,整個網絡問政平臺瀏覽總量已經超過12.5萬多人次。網絡問政平臺共發(fā)布主題帖497個,其中已回復的帖子有453個,回復率達91.1%;正在受理的帖子38個。不少網友提出的問題都得到了及時、妥善的解決。
據了解,網民在市網絡問政平臺上主要反映的問題,有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市政公共設施建設、農村人飲工程、城區(qū)道路建設、生活噪聲擾民、扶貧攻堅、工資待遇、社保等等。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訴求,各級各有關部門都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安排人員深入調查,然后依據政策辦理,及時回復。應辦能辦的事,馬上辦;應辦而一時辦不到的,創(chuàng)造條件盡快辦;沒有政策依據的,盡量做好解釋工作。例如,網友“共創(chuàng)美好家園”反映港南區(qū)東津鎮(zhèn)務鳳村人飲工程自來水水質不達標,請求政府予以調查和協(xié)調解決的意見后,東津鎮(zhèn)馬上出示市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所檢驗結果,打消了群眾的余慮。網友“小水珠”反映,其本人想辦理疾病險報銷,但由于所在公司未及時繳納社保,致使其無法辦理報銷手續(xù),多次與公司溝通,但公司都以資金不足為由不予以繳納社保。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市人社局立即對所涉事的公司下達《社會保險費催繳通知書》,限期整改。而類似的事,以前有些部門則是能拖就拖,拖不了的有時候敷衍了事,群眾對此毫無辦法。
網絡問政平臺開通后,我市人民群眾又多了一條反映自己合理訴求的渠道。對一些不作為的部門,網民可以選擇通過網絡來暴光;對一些違反工作紀律的干部的,網民也可以通過問政來進行監(jiān)督。網絡問政已經成為察民意、集民智、解民憂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市各級各部門接受監(jiān)督、改進作風的新平臺。
從市網絡問政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市網絡問政領導小組對待網民的訴求有著非常明確的態(tài)度:對網民在平臺上反映的問題,被問政的部門必須進行深入細致調查,反映屬實的問題,必須盡快在網上公布辦理結果;對暫時無法處理或短期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要作出合理解釋,及時疏導情緒,贏得群眾理解。
為了切實把網絡問政辦好,實現(xiàn)網上問政、網下落實、網民監(jiān)督,市網絡問政領導小組辦公室指示負責市網絡問政平臺維護運行的貴港新聞網,建起了網絡輿情24小時值班制度,實行“一件一單”的網絡輿情發(fā)現(xiàn)、督辦、報送、回復登記備案即跟蹤辦理制度;要求貴港日報開通“網絡問政熱點追蹤”專欄,跟蹤報道典型問政案例,追蹤熱點問政的處理過程和結果,敦促被問政單位提高答復效率和質量;不定時在《貴港宣傳》政務微信和貴港日報微信公眾號中推送一些問政過程和結果;還根據網絡輿情處置情況及時向有關領導呈送網絡輿情專報或快報,讓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同時嚴格落實辦理責任,層層分工,限期解決,嚴厲查處敷衍塞責、推諉扯皮現(xiàn)象,確保網友訴求能夠得到及時解決。
市市政局是被網民問政比較多的單位之一,但該局對被問政毫無怨言。該局領導認為,市政部門能通過網絡問政及時了解群眾所急、所需、所盼、所怨,有效地接受群眾監(jiān)督,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覃塘區(qū)政府因企業(yè)開采礦山問題被問政后,深刻地認識到網絡問政平臺能有效降低借助其他媒體平臺出現(xiàn)的不可控因素的出現(xiàn)率,確保信息的傳播更客觀真實、公正公平,防止以訛傳訛,有效引導輿論向有利于化解輿情的方向發(fā)展;特別是對群眾反映的一些政策問題,可以及時調研,調整完善。
網民對市網絡問政開通以來我市干部隊伍作風轉變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網絡問政已經成為我市檢驗干部作風的“試金石”。網友“五哥”指出,“網絡問政的好處在于方便快捷地為群眾訴求提供突破口。網絡問政制度化、常態(tài)化,可以大大增強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提高黨和政府的執(zhí)行力、公信力?!本W友“珠歌”則在參與討論中說,“網民們非常關注網絡監(jiān)督,當遇到不良現(xiàn)象時,常常會選擇網絡曝光,網絡表達已成為中國民主建設的新通道。我市開通網絡問政平臺,暢通了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渠道,拉近了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好得很?!?/div>
責任編輯:admin
免責聲明:除非特別注明,國脈電子政務網所載內容及圖片來源于互聯(lián)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關注國脈電子政務網,政府CIO的思想陣地與交流平臺,5000位政府CIO在這里讀懂“互聯(lián)網+政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