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出國考察、招商,花了一筆財政資金,這些錢,花得有沒有效果?今年內(nèi),廣州將試點對公務出國經(jīng)費進行績效評價。這一首開全國先河的財政資金管理創(chuàng)新改革,已被列入廣州市財政局今年工作計劃中。(2月14日《羊城晚報》)
對“三公經(jīng)費”進行績效評價,本屬財政管理的重要內(nèi)容,各地財政部門多設有“績效評價”機構。如廣州市財政局官網(wǎng)就顯示,該局“績效評價處”的職責包括“擬訂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的有關制度、政策、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標準和業(yè)務規(guī)范;組織實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既然有崗位有人員也有職能設置,積極履責就是分內(nèi)之事。若不然,先評價一下這些績效評價機構的績效,可當?shù)闷馂樗麄兯С龅呢斦M用?
而現(xiàn)實卻是,職能機構雖然普遍存在,對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工作卻不常見。廣州試點對公務出國經(jīng)費進行績效評價成了“首開全國先河”,于系統(tǒng)內(nèi)的橫向比較而言,值得“點贊”嘉許;于民意期待而言,卻仍是姍姍來遲。基于現(xiàn)狀的降格以求,我們不能對廣州財政部門太過苛求,但希望源自廣州的“首開”能夠引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遍推行。
當然,對包括公務出國經(jīng)費在內(nèi)的財政支出進行績效評價,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一制度本身而言,除了確定評價的對象之外,它至少需要考慮:誰來評價?怎么評價?依何程序評價?以何種標準評價?評價結果有何效力?若沒有科學的制度設計,績效評價很可能流于“評了等于沒評”或“評了也白評”。
廣州市財政局將公務出國經(jīng)費作為績效評價的試點,應當說,既考慮到了社會關切的熱點問題,又考慮到了現(xiàn)實的可操作性。這個突破口的選擇頗費苦心,對于全國“首開”的此類試點,自應鼓勵,并樂觀其成。展望未來,績效評價的對象,理當覆蓋更多的財政支出種類。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難點,當然不在評價對象,而首先在評價主體。若績效評價仍復制“內(nèi)部人評價內(nèi)部人”的模式,恐又將淪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這些年,輿論場上官方和民間的評價出現(xiàn)較大落差的例證,并不鮮見。廣州真正要試點的績效評價機制,更應走出封閉的行政系統(tǒng),引入開放的社會評價機制。要讓民意成為績效評價的主導,這不但需要一點勇氣,更需要一些自信。
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機制中引入民意,一個前提就是充分的信息公開。甚至可以說,當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主要矛盾,就是民眾高漲的監(jiān)督熱情和仍顯封閉的財政信息公開之間的矛盾。
當然,強調(diào)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的民意主導,并不排斥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舉凡政策制訂、體系構建和組織實施,均屬政府應然的職責。讓行政的歸行政,讓社會的歸社會,厘清裁判員和運動員之間的關系,這不但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點的成敗關鍵,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中國繼續(xù)深化改革的成敗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