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首波寒潮來襲,氣溫驟降給城市帶來極大挑戰(zhàn),城市運行“一網統(tǒng)管”保障之下整體保持了平穩(wěn)有序。城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城市運行“一網統(tǒng)管”還將發(fā)揮哪些作用、有怎樣的突破?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市城運中心常務副主任徐惠麗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網統(tǒng)管”將進一步發(fā)揮城市運行的“牛鼻子”作用,以城市數字化轉型作為新起點和新臺階,聚焦數字治理,用好城市的“數字體征”和“數字孿生”,協(xié)調各方、整合資源,處置好城市運行管理問題和市民日常需求。
報修與修復時間“并線”
寒潮到來,水管爆裂等損壞問題也顯著增多。分布于全市的3萬多個物聯網感知探頭監(jiān)測著全市水管中水流量、壓力等數據,每分鐘都會將信息傳回管網運行監(jiān)測中心,當管道爆裂、水流減緩、水壓降低,相關人員可以第一時間通過數據告警協(xié)調搶修隊伍到場。
“現在真正可以做到,讓預警跑在老百姓的報修前?;旧袭斒忻裉岢鰣笮扌枨髸r,維修隊伍要么在路上,要么已經到達現場。”徐惠麗說,以往,市民報修和修復的“時間差”會達到半天、一天甚至更長時間,而在此次寒潮期間,依靠線上線下協(xié)同聯動,報修與修復的時間幾乎“并線”,效率大大提高。
徐惠麗表示,上海的城市運行體系建設在全國走在前列,目前已在市、區(qū)、街鎮(zhèn)三級建立了城運中心和城運平臺,在全市建立了一套“觀、管、防”一體化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解決了部門資源碎片化問題,讓更多政府管理資源和社會資源有效集成、共享、融合,發(fā)揮出新效能,更加高效地處置市民需求和城市運行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千萬“神器”守護城市
徐惠麗透露,接下來上海將發(fā)布城市運行的“數字體征”?!熬褪前殉鞘挟斪饕粋€有機體和生命體,來研究城市日常運行平穩(wěn)有序呈現出來的形態(tài),這個形態(tài)是實時、動態(tài)的,數據則是秒級更新。”
她介紹,在更加客觀、全面的感知的基礎上,對于市民訴求和城市運行過程中的問題,相關部門可以更好地實時預判、實時發(fā)現、實時處置。比如在防臺防汛期間,26個點位的氣象實時數據預報、157個水位的監(jiān)測點、550個雨量監(jiān)測點、1418個排水站、2.8萬里地下排水管網、736個疏散點以及公安、交通等部門1000余個視頻監(jiān)測的數據匯聚起來,就構成了臺風期間城市運行的重要體征?!斑@些數據越多,研判分析、投放力量和響應處置時就越精準?!?/p>
如今,城市運行中問題的發(fā)現機制和處置機制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南京路步行街,所有大型廣告牌都安裝了物聯感知設備,實時感知廣告牌的擺幅、振動及位移等情況,一旦有數據告警,最近的巡查員會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故障確認和排除。此次寒潮期間,普陀區(qū)、嘉定區(qū)、浦東新區(qū)等區(qū)都通過物聯感知設備對地面感溫和氣溫之間進行綜合算法分析,告知現場部門是否會結冰及是否需要提前采取措施預防結冰。
“目前全市差不多已經有千萬級的數據設備,各種各樣的‘神器’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通過實時數據和算法模型告訴我們結論,一起守護城市的安全?!?/p>
同時,相關部門還正著力通過“數字孿生”還原城市作為有機體生命體的生命體征,更好關注群眾感受和需求,從而更精準地提供服務。
更多精彩,請關注“國脈數字智庫”及“數字政府智庫”SO

(官方微信)
“數字政府智庫”SO是面向政府相關組織單元(個體、團體、機構等)的一個大眾化、開放式、賦能共益的智慧組織構建與深度協(xié)作平臺,助力政府組織數字化轉型與個體挖潛,引領以人的關系為核心的價值連接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

微信掃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