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公開承諾“三公”經費只減不增??v觀全國多個省市公開的該地區(qū) 2013年上半年和2012年“三公”經費支出數據,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均呈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三公經費指的是因公出國出境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長期以來,由于管理不善、監(jiān)督缺位、暗箱操作等種種原因,我國的三公經費一直是腐敗多發(fā)易發(fā)區(qū)。而諸多大案要案證明,“三公腐敗”只是官員貪腐墮落的第一步。

  為了建立行為規(guī)范、運轉協(xié)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2011年中央各部門首度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地方各級政府陸續(xù)跟進,“三公經費零增長”的承諾也隨之而生。

  目前對“三公經費”的管理和公開,還面臨制度上的進一步規(guī)范,但是,如何管理、監(jiān)督“三公經費”和壓縮“三公經費”開支,是兩個問題。管理好“三公經費”從根本上是靠制度,最終要把“三公經費”關進制度的籠子,但是,在制度的籠子還沒有編織好之前,不妨先壓縮“三公”經費的開支。建制度和壓縮開支,并不矛盾。而制度的本意,實際上也是要遏止公款奢靡之風,讓“三公經費”必須降下來。

  “三公”消費數據的負增長讓人略感欣慰。然而,“三公”消費“只減不增”的消息,還是在現實中遭遇了無情的“板磚”,不少網友、專家都在質疑數字的可信度。GDP沒有降、民生支出沒有停,“三公”經費如此大幅度地壓縮,實為不易。

  負增長的“三公”經費為何也有人質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對于“三公”支出,向來缺少權威數據。民間流傳甚廣的說法是“高達9000億”,但財政部此前稱這一數字“嚴重失實”。如果不考慮各地行政規(guī)模與行政績效,空談支出的絕對值顯然就沒法得出真切的結論。二是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預算之外,還有數量不小的資金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正如專家所言,“因為沒有全口徑統(tǒng)計,分了預算外和預算內,缺乏專項的統(tǒng)計科目,很容易將原來的‘三公’經費劃撥到其他項目中。”如果東缺西補,省出來的數字就只有形式意義了。官方的“三公”消費瘦身的“喜訊”,似乎難以讀出更多喜感。

  壓縮三公經費是黨政部門厲行勤儉節(jié)約、杜絕鋪張浪費的必然選擇,有助于消解公眾對三公經費的疑慮,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從而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六項禁令”的實際效果取信于民。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