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來辦事,要求辦事群眾先下載APP、注冊并捆綁手機號、填寫個人信息,有時還強行要求完成100條至200條下載任務。其程序繁瑣,既誤時間又耗流量和資費,群眾很有意見?;鶎痈刹棵刻煲簧习?就得打開各類APP和公眾號,發(fā)朋友圈、點贊并截屏反饋,同樣不堪其擾。(1月10日人民網)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政務也在緊跟潮流,各地區(qū)各部門競相推出自己的APP,一些地方官方APP還有好多個。曾幾何時,各級政府爭先恐后開設官方網站,但在短暫的火熱褪去后,官網歸于沉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僵尸網站”。現(xiàn)又催生政務APP集中上線的熱潮,筆者認為,須時刻警惕,不能“新瓶裝老酒”,重蹈“僵尸網站”覆轍。
政務APP本是宣傳政策、溝通民情、提供服務的有效渠道,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手段推進政務工作的好事。然而,一些部門為打造“手機上的政績工程”,一哄而上,只開發(fā)不維護,錢沒少花,效果卻不佳,久而久之別說看不到新內容了,有的甚至連下載都難;有的地方還通過行政命令,層層分解任務強行推廣,好事反成負擔,基層干部不堪其擾,群眾也多有詬病。此外,一些工作人員為了完成任務讓領導滿意,篡改數(shù)據、刷瀏覽量,大量滋生網絡形式主義。
從網站轉向APP這類更便捷的政務工具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不能簡單地按照行政模式來推進,要符合網絡特點和數(shù)據特性,更要與群眾需求相結合,政府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避免政務APP走“僵尸網站”的老路。
轉變觀念,主動作為。政務APP之所以可能淪為趕時髦和樹形象而打造的“應景工程”,關鍵在于相關部門形式主義和“懶政思維”作祟。積極推進政府部門觀念的革新,革除一些政府部門權力任性的老毛病,以適應在互聯(lián)網時代更好地與民眾交流,讓政務APP知道說話,更敢于說話。同時,通過強化責任追究、加強制度建設、轉變服務意識等手段,大力整治其背后的不作為問題,讓政務APP真正無縫對接時代需求,適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
統(tǒng)籌整合,人才投入。政務APP建設不能再穿“先污染,后治理”的舊鞋。一方面,各地各部門應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按照“一盤棋”理念做好資源整合,對各類平臺進行合理劃分,該整合的整合,該協(xié)調的協(xié)調,該取消的取消,變“各自為戰(zhàn)”為“集團作戰(zhàn)”。另一方面,加大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力度,提升維護人員技術水平。成立專業(yè)科室,責成專人負責APP的建設及日常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同時根據政務需要進行開發(fā)與管理。
強化監(jiān)督,科學考核。認真研究網絡特點,關注群眾需求,依據瀏覽量、點擊率、實用性、認可度等指標,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民意監(jiān)督機制,由網信部門牽頭和第三方參與的形式開展評價和監(jiān)管。要科學制定考核制度,不能只是驗收APP是否開通,而要對后續(xù)的更新、運營、維護進行持續(xù)追蹤,形成常態(tài)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從“給領導看”轉變?yōu)椤敖o群眾用”,真正把政務APP辦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溝通和辦事渠道。
“政府APP”不能成為裝裱政績的道具,更不能變成一場秀,要接地氣、順時勢,不要嘩眾取寵、虛張聲勢。真抓實干,開拓便民、惠民新渠道,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好務。
(原標題:政務APP不能“新瓶裝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