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進入網絡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開始關注并重視互聯(lián)網所承載和傳達的輿情民意。據介紹,公安部、國土資源部、教育部、農業(yè)部、環(huán)保部等14個國家部委通過開設留言板、答復網上留言、設立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等多種形式在網上了解民情、聽取民意。同時,已有41位省級主要負責同志以公開信等方式在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網站上回復網友留言。
從中央到地方,網絡問政漸成風尚。對此,很多網友倍感振奮,并期許通過網絡問政進一步推動民主政治建設,密切黨群關系,促進社會公正。不過,也有網友表示,“希望各級領導能認真對待網民意見,而不是把它當成作秀的平臺。”
確實,網絡問政不該成為政治秀場,而要塑造成拉近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距離的重要渠道。眾所周知,作為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網絡問政既要求網民認真反映問題、提供民間智慧,也需要各級行政機關和政府部門通過網絡了解民情、匯聚民智、解決問題。這里面,也許有些網民的意見建議不一定可行,不具備廣泛代表性,甚至不一定正確,但無疑都體現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支持和鞭策。認真看待并友善應對網民的問政,實乃現代領導干部必備的一項素質。
網絡問政還可能是最直接、最及時,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政治參與渠道,正日益成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時代特色。10多年前,國外有人提出“中國崩潰論”,其中一個依據就是中國將無法承受“互聯(lián)網之重”。但現實的情況是,到2010年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網民數量,互聯(lián)網市場快速發(fā)展。同時,借助于網絡這一“互聯(lián)互通、自由表達、平等對話”的載體,民意“直白”地呈現,并能“直達”各級領導。民眾的利益表達空間得到拓展,各種社會矛盾被有效化解,輿論監(jiān)督進一步強化,廉政建設不斷前行,民主政治發(fā)展有序推進。
在保持網絡問政的良好發(fā)展勢頭之時,要進一步發(fā)揮積極效用,還有必要開展常態(tài)化、制度化建設。一是領導上網經?;??;ヂ?lián)網是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和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場,各級領導干部除了讀書、看報外,有必要養(yǎng)成上網的“習慣”,通過網絡對網意民情作出科學的分析判斷。二是解決問題常態(tài)化?!疤摂M”問題,要現實解決,既要“上網訪民意”,更要“下網解民憂”。各地區(qū)、各單位主要領導尤其要經常性督促有關部門切實解決通過網絡所反映的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三是回復網民制度化。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網絡問政的形式絕不能代替?zhèn)鹘y(tǒng)和現實中的民意表達及干群互動渠道。問政是根本,網絡只不過是手段和載體。各級領導干部千萬不能只通過互聯(lián)網了解民意、紙上談兵和發(fā)號施令,要避免由“網絡恐懼”走向“互聯(lián)網依賴”。
總之,只要認識正確、做法科學,網絡問政完全可以成為了解民意、匯集民智、化解民怨的重要平臺,成為治國理政、決策參考的“好幫手”,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潤滑劑”和“排氣閥”。
